网站首页 - 新闻中心

液氨使用及管理规定 带您远离不安事故

[ 发布日期:2017-05-16 点击:5021 来源:洛阳宏昌工贸有限公司 【打印此文】 【关闭窗口】]

  1、简介

  液氨,又称为无水氨,是种无色液体。氨作为种重要的化工原料,应用广泛,为运输及储存便利,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。氨易溶于水,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,氨在 20℃水中的溶解度为34%。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,而且具有腐蚀性,且容易挥发,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。

  2、理化性质

  CAS编号:7664-41-7

  分子式 : NH3

  生产方法为合成氨气经压缩制得。

  液氨为无色液体,有强烈刺激性气味,易气化为气氨。密度 0.617g/cm3;沸点为-33.5℃,低于-77.7℃可成为具有臭味的无色结晶。

  气态氨相对密度(空气=1)0.59、分子量:17.04、液氨相对密度(水=1)0.7067(25)、自燃点:651.11 、熔点()-77.7、爆炸限:16%25%、沸点()-33.4℃、水溶液 PH值:11.7蒸气压:882kPa(200)、在常压下负33.4度以下或常温下(20)8.46MPa氯为变为液体称液氨。 气化热很高,是种广泛用的制冷剂。

  NH3无色的液体,相对密度0.77100℃),熔点-77.7℃。沸点-33.4℃,是种优良的溶剂。蒸发热很大,在沸点时是每克 1369.08焦(327 卡)。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。可供制冷,制冰等用,由气态氨液化而得。

  3、合成氨的制取

  (1)原料气制取

  N2:物理方法为将空气液化,蒸发分离出。化学方法为碳在空气中燃烧,充分反应后除去制取。

  H2:用水蒸气和焦炭高温反应制得

  (2)原料气净化,除杂后,压缩通入合成塔

  (3NH3 的合成:合成塔中选择适宜条件进行

  (4NH3 的分离:N2H2NH3 混合气中沸点明显高于、易液化,降温冷凝后液化分离出来,N2H2混合气可循环使用。

  4、产品用途

  液氨主要用于生产硝酸、尿素和其他化学肥料,还可用作医药和农药的原料。在防工业中,用于制造火箭、导弹的推进剂。可用作有机化工产品的氨化原料,还可用作冷冻剂。

  液氨加热处理后,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半导体工业、冶金工业,以及其他工业和科学研究。

  5、包装储运

  采用钢瓶或槽车灌装。灌装用钢瓶或槽车应符合劳动局颁发的“气瓶安监察规程”、“压力容器安监察规程”等有关规定。允许重量充装系数为 0.52kg/L。装运液氨的钢瓶和槽车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交通部制订的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》,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受热,严禁烟火。钢瓶必须有安帽,瓶外用橡皮圈或草绳包扎,防止激烈撞击和震动。液氨钢瓶应存放于库房或有棚的平台上。露天堆放时,应以帐篷遮盖,防止日光直射。主要靠铁路和公路运输。

  6、危险性

  健康危害: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,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。急性中毒:轻度者出现流泪、咽痛、声音嘶哑、咳嗽、咯痰等;眼结膜、鼻粘膜、咽部充血、水肿;胸部 X 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。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,出现呼吸困难、紫绀;胸部 X 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。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,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,患者剧烈咳嗽、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、呼吸窘迫、谵妄、昏迷、休克等。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。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。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;液氨可致皮肤灼伤。

  环境危害:对环境有严重危害,对水体、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。

  燃爆危险:易燃,有毒,具刺激性。

  7、急救措施

  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,应用 2%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。就医。

  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 15 分钟。就医。

  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

  (1)、清除污染

 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,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,则不需要清除污染。假如接触的是液氨,并且衣服已被污染,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。

  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,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 20 分钟以上。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,应慢慢滴入 1 04%奥布卡因,继续充分冲洗。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,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,应取下隐形眼镜。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 15 分钟以上。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。

  (2)、病人复苏

  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,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(气道、呼吸、循环)

  气道: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。

  呼吸:检查病人是否呼吸,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,循环:检查脉搏,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。

  (3)、初步治疗

  氨中毒无解毒药,应采用支持治疗。

  如果接触浓度≥500ppm,并出现眼刺激、肺水肿的症状,则采取以下措施:先喷 5 次地塞米松(用定量吸入器),然后每 5分钟喷两次,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。

  如果接触浓度≥1500ppm,应建立静脉通路,并静脉注射 10g 甲基泼尼松龙或等量类固醇。(注意:在临床对照研究中,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)。对氨吸入者,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。如有缺氧症状,应给湿化氧气。

  8、消防措施

  危险性: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。遇明火、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。与氟、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。若遇高热,容器内压增大,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。

  有害燃烧产物:氧化氮、氨。

  灭火方法:消防人员必须穿身防火防毒服,在上风向灭火。切断气源。若不能切断气源,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。喷水冷却容器,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。灭火剂:雾状水、抗溶性泡沫、二氧化碳、砂土。

  9、泄漏应急处理

  应急处理: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,并立即隔离 150m,严格限制出入。切断火源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,穿防静电工作服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合理通风,加速扩散。高浓度泄漏区,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、稀释、溶解。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。如有可能,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。储罐区设稀酸喷洒设施。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,修复、检验后再用。

  10、操作处置与储存

  操作注意事项:严加密闭,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面通风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,戴化学安防护眼镜,穿防静电工作服,戴橡胶手套。远离火种、热源,工作场所严禁吸烟。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。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。避免与氧化剂、酸类、卤素接触。搬运时轻装轻卸,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

  储存注意事项: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库温不宜超过 30℃。应与氧化剂、酸类、卤素、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采用防爆型照明、通风设施。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。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

  11、中毒处置

  (1)毒性及中毒机理

  液氨人类经口TDLo0.15 mlkg

  液氨人类吸入LCLo5000 ppm5min

 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,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。致使脑氨增加,可产生神经毒作用。

  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。

  (2)接触途径及中毒症状

  吸入: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。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。但由于嗅觉疲劳,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。

 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、咽炎、气管炎、支气管炎。患者有咽灼痛、咳嗽、咳痰或咯血、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。

 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、阀门爆裂等造成。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。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、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。

  严重吸人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、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,可造成气管阻塞,引起窒息。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。

  (3)皮肤和眼睛接触

 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。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。

  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,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。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,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。

  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,可引起疼痛和烧伤,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、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。轻度病例般会缓解,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,并发生持续性水肿、疤痕、性混浊、眼睛膨出、白内障、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。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。

  12、其它

  储氨罐车超载容易造成罐体超压爆炸、罐体外受限空间爆炸和罐体泄漏,关于超压爆炸,氨同液化石油气样属于低压液化气体,具有较高的体膨胀系数,在超装满液状态下,每升温1度,压力升高 1.3~1.8兆帕,升压速度为正常状态的数十近百倍,很容易超过罐体承压能力而爆炸。

  关于受限空间爆炸。氨作为可燃性气体,与空气混合到定浓度,形成爆炸性气体,遇到点火源即爆炸。这种爆炸发生在罐体外的受限空间,如库房等。

  关于罐体泄漏。罐体泄漏除造成受限空间爆炸外,因为氨具有毒性和刺激性,会对人体直接造成伤害。

  氨气刺激鼻粘膜使人窒息,咽喉红肿;氨浓度达到 3500-7000 毫克/立方米时,会致人死亡;接触液氨,皮肤和肉眼会冻伤糜烂。液氨储存区的建设和使用管理应符合《GB17265-1998液化气体充装站安技术条件》,避雷针年检验次。液氨储存区(围堰内)般都有充装用的氨泵及电机,当然必须是防爆型的。